王真权:湖南省第一个中医肛肠博士,他把小科做出大成绩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陶艳 吴小兵 整理报道
(相关资料图)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肛肠科共5个科室,38位医生,仅在今年2月,患者入院量就达1030人,称其为湖南省肛肠科龙头,一点儿也不为过。
作为医院肛肠科大主任,王真权有很多闪亮的头衔: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协会肛肠分会副会长、湖南中医药信息研究会中西医结合肛肠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大肠肛门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学会肛肠专业委员会理事……3月1日,笔者走进王真权的办公室,对于自己的成就,他的表述干净利落:“在西医里面,肛肠科是比较小的一块。曾经一个普外科的老同事问我,怎么选这么一个小科?但我想,只要做精、做透、做细,小科也能做出大成绩。”
从汉朝“活”到今天的中医肛肠科
“很多人听到手术就想到西医,其实中医外科自古以来就是有手术的,尤以痔瘘科见长。肛肠科常用的手术手法如结扎法、挂线法等,都可以在古医书中找到。”王真权介绍,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就记录了沿用至今的“系痔法”,中医肛肠外科从汉朝“活”到今天,已经形成了无可比拟的学科优势。
走进王真权诊室的,不乏远渡重洋而来的患者。有一位祖籍隆回的教授在曼彻斯特大学做访问学者时患了肛瘘,在英国做了三次手术也没好全,结果在王真权手下一次手术便痊愈了,回英国后连发了数封邮件表示感谢。还有一位留美研究生,也是同样的遭遇。王真权表示,这样的例子太多了,其根本在于国内外对于肛肠疾病的治疗理念存在差异。
无论是痔疮还是肛瘘,都是难受而不致命的疾病,国外因此有个名词叫“带瘘生存”。即便做了手术,由于创口较大而患处特殊,也常常会造成术后的不便、疼痛甚至肛门的狭窄、大出血等并发症。
“现在大家都看重生活质量,我们中医采取慢性切割的挂线法,能手到病除地解决肛瘘。”肛瘘手术是王真权的看家本领之一,即在患者肛瘘的内口和外口之间挂线,利用挂线的弹性起到一个慢性切割的作用,逐渐切开肛瘘的同时,括约肌也会自然粘连固定,使患处边治疗边痊愈。
“挂线疗法是一个有力的保障,不要怕,该挂线的地方就挂线。”作为湖南省中医院肛肠科唯一的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在指导学生操作手术时,王真权总是时刻留心。挂线不能太紧也不能太松;挂线之后,该切的皮下脂肪要切除;挂线时尽量从脓腔顶端开始,让分泌物自然流出……一声声叮嘱,凝聚着王真权二十四年的临床经验,也凝聚着两千年的中医智慧。
中医肛肠科的精髓在于“想患者所想”
过去,患者总是对肛肠科手术的术后疼痛深感恐惧。面对患者的担忧,王真权带领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肛肠科与时俱进,推出了中西医结合的无痛疗法,让患者的就医体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王真权介绍,无痛疗法的核心是医院特制的中医药。复方芩柏颗粒剂、生血通便颗粒和九华膏是科室的三张王牌,既可坐浴熏洗,又可口服外敷,能起到活血祛瘀,清热祛湿,消肿止痛,润肠通便之效。除了中医药,彩超在术前的精准定位和现代止痛药物的术后施用,完整地实现了无痛治疗这一理念。今年,王真权接诊了一个一岁多的肛瘘小孩,做了手术就没哭过,换药时也跟没事儿人一样。
“想患者所想”,也是王真权本人职业生涯的概括。王真权在湖南桑植出生,小时候过着缺医少药的日子。他以全县前10的成绩考进湖南中医药大学,1999年硕士毕业,王真权后来进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肛肠科,从科室第一个硕士到湖南省第一个中医肛肠科博士,从主治医生到大科主任,一干就是二十多年。
王真权总是特别关注经济状况不好的患者。2005年,刚当上科室副主任的王真权遇到一位40多岁的肛瘘患者,由于条件差,病史长达18年。就诊时,那位患者的臀部堪称千疮百孔,外口管道流脓的地方不小于10处。为了让患者一次解决问题,减少他往来长沙的支出,王真权站了4个多小时,最终将患者的14个外口、3个内口一次性解决。如今,王真权也经常抽周末的时间去基层医院坐诊、查房、指导手术,湘阴、浏阳、长沙县……湖南的大部分县城,都留下了他的身影。
近年来,王真权逐渐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科研和教学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们现在是国家卫健委临床重点专科,也是湖南省肛肠疾病防治研究中心。而我们下一步的目标是争一个中医肛肠国家级区域诊疗中心。”为此,王真权目前正带领科室一同探索复方芩柏颗粒剂在炎症性肠病方面的应用。在他心中,探索中医药应用的新方向,增强中医肛肠学科的影响力,既是责任,也是使命。
标签: